
国庆假期,总是让人充满期待:有人早早就订好了机票、酒店,满心盼着在旅途中留下美好回忆;有人则计划回家探亲,和久未见面的家人朋友叙旧;还有人希望借这个长假彻底放松,好好休整。但真实的经历常常提醒我们:假期未必等于轻松。
人山人海的景点、动辄数小时的高速堵车、亲戚间明里暗里的比较、手机上挥之不去的工作消息……这些都很容易把我们推向带着负面情绪的片面脑设(inward mindset),让“假期”变成“战场”。
于是有人说,最需要全面脑设的,不是办公室,而是国庆长假。
1. 出行:路堵心更堵,如何避免情绪外溢?

这是典型的片面脑设:我们把矛头指向身边最亲近的人,好像问题的根源就在他们身上。
转为全面脑设则是承认此刻的局限:堵车并不是谁的错。与其盯着无法改变的事实,不如转向思考“我能怎样让大家好过一点”。或许是提前准备零食和小游戏分散孩子注意力,或许是调个轻松的音乐来缓解焦躁,又或者,干脆主动承担责任:“是我没预估好时间,下次换我提前规划。”
全面脑设并不是强颜欢笑,而是把注意力从“抱怨谁”转向“能做什么”。当我们这样选择时,堵车依旧存在,但心不会再堵。
2. 聚会:熟人对话,为什么最容易刺痛人?

这是人之常情。因为越亲近的关系,越容易让我们把对方的评价当成攻击。但在片面脑设里,我们只看到“他在冒犯我”,而忽略了“他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”。
全面脑设邀请我们换一个视角:长辈的提问,可能源于关心、想拉近距离;亲戚的比较,或许是想借别人的故事鼓励你。即便这些方式笨拙甚至让人不快,若我们能先看到背后的“人”,再回应他们的话,局面就会不同。比如回应一句:“我理解您是关心我,只是这话题让我有点压力。”这既表达了感受,又不至于让场面僵硬。
全面脑设不是要我们忍让,而是让我们在关系中保持连接,不被负面情绪牵走。
3. 工作:假期里的“隐形第三者”

这种状态,本质上也是片面。因为我们被“必须马上完成工作”这个念头绑架,却忽略了此刻身边人的需要。长此以往,不仅效率不高,还让关系受损。
全面脑设的做法,并不是完全放下工作,而是有意识地划分界限。比如:告诉自己上午花一小时集中处理紧急事项,其余时间专注在陪伴;或提前和同事说明“假期期间我每天会在固定时间段回复”,以避免无休止的干扰。这样既保证了工作不脱节,也让家人感受到你的用心。
假期也许是练习全面脑设的最好时间
很多人以为,全面脑设是职场的能力,但假期才是最真实的考场。因为在家人、亲友面前,我们往往放下伪装,更容易暴露片面。正因如此,每一次摩擦、每一次拥堵、每一次不快,都成为练习的机会。
我们可以把这个国庆假期看作一次“全面脑设训练营”:
● 当你在车流里焦躁时,试着先关心身边的人,而不是寻找责怪对象;
● 当你在饭桌上被刺痛时,试着先看到对方的意图,而不是急着反击;
● 当你被工作消息打扰时,试着先想清楚自己想给予怎样的陪伴,而不是条件反射地投入工作。
全面脑设并不会让假期变得完美,但它能让我们不再被环境裹挟。最终,你会发现,假期最大的意义,不是打卡了多少景点,也不是完成了多少聚会,而是你选择了怎样与身边最重要的人在一起。



改变脑设
从这里开始
Mindset transformation starts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