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招聘中,我们常常被证书、履历和技术能力吸引,却忽略了真正决定团队成败的“隐性指标”——对他人的影响与责任心。一位再优秀的技术人才,如果永远只考虑自己、拒绝承责、破坏协作,可能不仅无法带来增益,反而拖累整个团队。
本文指出了传统招聘中的盲点,提出了“能力 × 影响 × 努力”的三重标准,并提供了识别候选人脑设(Mindset)的方法建议。尤其适合那些正在组建高绩效团队、希望打造主人翁文化的企业阅读。
为什么仅拥有技术技能是不够的

如果你只根据技术技能进行招聘,那你就错了。你的企业文化、团队和业绩,可能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。因为技术能力固然重要,但它并不是高绩效员工的真正差异点。真正的关键是什么?是影响和努力程度——也就是一个人能否在每段关系、每个结果中保持负责任的参与。
如果证书和工作年限能保证岗位工作有效性,那将非常理想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你真正该关注的,是以下三点:
- 能力Capability
- 影响Impact
- 努力Effort
这是成功的三大关键要素。
能力不仅是一套技能,它更关乎一个人如何运用其知识。他/她是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,还是强行推进?他/她是否提出好问题,推动团队达成共同目标,并在事情不如预期时灵活调整?
影响体现的是在场感(presence)。与这个人共事的感觉如何?他/她是否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率?他/她是否让其他人变得更好?或者,他/她是否给他人带来了瓶颈、紧张和冲突?
至于努力,不是看谁加班最多,也不是谁最会说“好的”。而是看谁能真正全情投入。谁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在困难来临时迎难而上,而不是临阵退缩。这体现的是主动性、责任感和积极的态度。
你可以——也应该—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筛选。
筛选的方法,就是识别候选人的“脑设”(mindset)。一个人的脑设决定了他/她是以片面的状态(以自我为中心、爱责怪、过度防御)工作,还是以全面的状态(以人为本、合作、负责任)工作。
光招一个技能组合是没用的。这个组合可能会成为乘数效应的放大器,也可能是组织的负资产——取决于那个人的脑设。
那么,在面试中你如何判断对方是哪种脑设呢?
从改变你自己的脑设开始

太多招聘经理在面试时只想着 “我需要这个人做什么?” 而不是 “这个人在实现目标时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什么影响?” 仅凭这个脑设就会影响你提出的问题。
不要再问那种千篇一律的“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”了。谁都能提前背好答案。
你该问的是他/她过去如何处理冲突——看看他/她是如何描述他人的。问他/她收到过哪些反馈——以及他/她是如何回应这些反馈的。问他/她如何帮助别人取得成功。你在五分钟内对他/她的脑设的了解,会比一小时的表面聊天更深入。
为了确保你有正确的脑设并能提出最有帮助的问题,你可以首先评估你自己的脑设。参加亚宾哲的脑设评估,检查你从什么角度出发——因为如果你以片面的角度招聘,你很可能会招到片面的人。
要学会倾听,而不是仅仅观察

如果你善于倾听,人们会向你展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。 因为关键不只是他们说了什么——而是他们是怎么说的。他们是否承担责任?他们是否尊重地谈论那些与他们有过冲突的人?他们是否认可团队的胜利,还是在每个故事中都把自己塑造成英雄?
如果某人将每个问题都归咎于他人——果断放弃他/她。如果他/她在描述如何帮助队友成功时表现出热情——进一步挖掘,你可能发现了一块宝石。
有些候选人很有魅力、口才出众,知道怎么说你爱听的话。但口才并不等于实际能力。你不是在雇佣最好的讲故事的人——你是在雇佣一个能脚踏实地工作并提升团队的人。你不需要表演者。你需要合作伙伴。
文化不仅仅是你培养了什么,也是你容忍了什么。当你引入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时,这会让团队以为你默许这种行为。最好的情况下,他们会敷衍了事。最坏的情况下,他们会侵蚀团队所建立的东西。
如果你想要有责任心的文化,就必须招那些真正有责任感的人——那些发现问题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,那些积极接受反馈并关注自身影响的人。
如何评估候选人的努力程度?

努力并不是一个打勾的项目,不是简历或求职信里一句“我是个勤奋的人”。你在见到一个全情投入的人时,会感受到那份努力。
想测试一下?问他/她有没有遇到过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。他/她是挺身而出,还是选择回避?他/她有没有看到大局,还是选了“这不归我管”?
这能帮你判断:他/她是团队型选手,还是只关注自己。
打造“主人翁文化”

如果你想拥有主人翁文化,就必须掌控招聘过程。
别再只看证书而忽略品格。你应当开始根据一个人的品质,而不仅仅是他/她的知识进行招聘。 因为一次错误的招聘,代价不只是一个难搞的员工。它还意味着团队花费在管理他们上的每一小时,消耗的每一分精力,以及因为其他人不得不弥补他们而失去的每一个机会。
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。是时候按“文化命脉”的标准来招聘了——因为你的文化的确取决于此。
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在招聘流程中评估脑设,欢迎与亚宾哲联系,参加亚宾哲的脑设评估。
下次你坐在候选人对面时,不妨问问自己:
这个人会在工作中让我们变得更好吗?
还是会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完成他的工作?

改变脑设
从这里开始
Mindset transformation starts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