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反馈显得有威胁性

上一次有人给你反馈,让你感到真正被理解 —— 不是被羞辱、被贬低,而是鼓励你成长,是什么时候?
如果这种经历感觉很少见,你并不孤单。在职场中,反馈常常裹挟着挫败感、评判,甚至隐藏的敌意。也许不是每次都那么明显,但传递的信息很清楚:你是个问题。
这在领导力的当责(Accountability)中尤为常见。存在一种广泛流传、虽未明说却根深蒂固的观念:领导在给予纠正性反馈前,必须先感到愤怒、失望或挫败,才能“合理地”开启对话。但如果反馈出自愤怒,它就不再是一种邀请,而是一种威胁。
而威胁不会带来改变,只会让人更加固守原状。
为什么愤怒会破坏当责
当我们把愤怒作为一种工具 —— 作为一种动力来源,以 “终于说点什么” 或 “真正说服某人”—— 我们正以一种片面的脑设行事。这种脑设将他人视为工具:是阻碍我们目标的障碍、需要管理的负担,或达成目标的手段。在这种视角下,我们的反馈更多是在宣泄情绪,而非真正希望对方成功。
在这种片面的状态中,纠正性的对话不管语言多么委婉,都会显得对立。人们能察觉到其中隐藏的怨意,他们会觉得被指责。而指责只会激发防御。《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》一书指出,一旦人们感到需要为自己辩护,他们就停止了学习,只剩下求生的本能。
这正是绩效对话中一个核心的悖论:我们越是用力纠正,就越容易引发抵抗,而这一循环会不断自我强化。
那么,我们如何在不把人们逼入死角的情况下让他们承担责任?
作为一种关怀行为的当责

当责(Accountability)的本质,不在于惩罚性的后果,而在于清晰和承诺——清晰地知道什么重要,以及致力于帮助对方实现潜能。
事实上,“accountability”这个词的词根源自“应答”(answerable)——并非惩罚性的应答,而是关系层面的回应。对某人“应答”意味着双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,一种相互负责的意识。
将“责任”从“对某人施加”转变为“与某人共同承担”的微妙转变,可以释放出全新的成效。当反馈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,人们无需防御,开始真正倾听。
一位大型医疗机构的区域经理这样总结:
“我过去总是等到实在忍不住了才说出来。那时说出口的反馈总是扭曲的。我没意识到那其实更多是为了我自己,而不是对方。亚宾哲让我明白,当责不需要愤怒——它需要连接。”
反馈是一种成长的邀请,而非要求
那么,以尊重为基础的当责具体是什么样的?
它始于反馈对话之前。
拥有全面脑设的领导者,首先将他人视为“人”——和自己一样有恐惧、有希望、有挑战的人。这种视角改变了一切。目标不再是修正对方,而是理解他们并支持他们成功。
这就是为什么接受亚宾哲培训的领导者常用“邀请”一词来形容反馈。邀请意味着选择、尊严和关系。这并不是要美化事实或回避困难的对话,而是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真相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们无需戒备,无需自我防御,可以自由地反思、回应与成长。
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
需要明确的是: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放任。恰恰相反。
片面脑设常让我们在回避与攻击两个极端之间摇摆。不是压抑要说的话,就是情绪爆发。而全面脑设提供了第三条路径:诚实、及时、建立在关系之上的当责。
基于尊重的反馈是直接的,是清晰的,但从不贬低人性。
当领导者植根于关怀和好奇,他们能提出有力且不具攻击性的问题:
- 这个人可能正面临什么阻碍?
- 我可能在无意中加剧了问题吗?
- 我如何传达反馈,既指出需要改变之处,又肯定对方的价值?
正因为反馈植根于伙伴关系而非惩罚,它也更容易产生长效。
当人们被真正看见,他们才能看见自己
大多数人都希望做好工作。很少有人早上醒来说:“今天我要表现得更差。”但当反馈像是对人格的指控时,自我防卫机制就会启动。人们的注意力放在自我保护上,而不是改善。
尊重性的反馈改变了剧本。当人们被真正看见,他们才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。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可能达到的位置之间的差距,并不是作为失败,而是作为可能。
这正是领导当责中的真正机遇。不只是纠正行为,而是激发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。
转变始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。如果我们把某人看作一个问题,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问题。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“人”,他们就能感受到这一点——更有可能回应我们对他们的期望。
让关怀引领方向
真正的领导力需要勇气——看清他人、坦诚表达,并在对话艰难时依然坚守关怀的勇气。
当我们不再以挫败感作为反馈的燃料,就能解锁更好的前行方式。一种让人感到被邀请,而非被控诉的方式;一种让当责建立信任,而非破坏信任的方式;一种让尊重而非怨恨,成为成长基础的方式。
因为,当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时,他们更有可能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展现自己。

改变脑设
从这里开始
Mindset transformation starts here